2008年3月26日 星期三

產品的價值(轉載)

這篇文章是朋友轉寄給我的...
其中Highlight 部分也是朋友加的!
他大概看板主技術功力深厚,故意要寄給我警惕一下!!
其實啊...版主也早就看破紅塵了。
這是工程師的一種宿命...除非真的有人願意砸錢,把我給砸醒了...
---
版主自認自己在市場觀點這方面還算可以接受...
畢竟版主有事沒事還是喜歡找搞技術的朋友串串門子。
多多少少還算是病症輕微的....只是有時難免就是有工程師性格特徵的表徵而已。
So What ?!...人又不是一夕之間就會改變的...至少我已經很努力改變了...
 
 
-----------------------------------------------------------------------------

縱橫集-癩痢頭的兒子是自己的好?


曹安邦/外稿

2008/03/21

 

 許多公司在決定投入國際市場業務時,其實都是很小心謹慎,希望自己在完全準備好的情況下全力出擊,一次到位。但什麼叫做「準備好」呢? 許多公司是以產品是否準備就緒作為標準。

產品就像是一個人的外表,在一般的人際關係中,以貌取人是不可避免的第一印象,而許多公司也就認為,產品是否夠好,就代表了自身的價值是不是夠高,是不是足以吸引通路合作夥伴的青睞。簡而言之,大部分人認為公司之於「通路」的價值,最重要的關鍵就在於「產品」

 

俗語說:「癩痢頭的兒子,是自己的好」,不過,大部分公司應該都不會拿一個自己都覺得不好的產品出來,只要能拿出來放在檯面上的,一定都是在公司內部反覆琢磨過的精心傑作。

但很有趣的是,許多公司在自以為準備好的情況下,都認為只要產品夠好,再加上選對方法展現產品價值給通路商、給終端客戶了解,就能夠像熱刀切奶油一樣,很順利的切入攻佔市場。

「產品」其實是許多公司最為自豪的競爭條件。要想找到對的通路、打通市場價值鏈的環節,產品是重點,這樣的想法並沒有錯,但讓許多公司迷惘的是,為什麼我們的產品那麼好,卻沒人懂得欣賞呢?其實,關鍵在於你的產品好不好、優不優、究竟有沒有價值,到底由誰決定?而產品公司之於通路的價值,或是終端消費者的價值,就只有產品本身而已嗎?

產品好! 不是自己說了算

許多公司會以技術導向為思維,說自己的產品最好,但要命的是,卻怎樣都說不出自己的產品哪裏好?有次,我遇到一家專作高階產品的公司,公司老闆自信滿滿的告訴我:「我們的產品之所以能賣1,000美元,而A公司只賣100美元,那是因為我們的規格、功能都比他們好上許多,我們之所以敢訂出1,000美元的價格,就是因為我們知道自己夠好」,聽完他的話,我點點頭說:「是,我相信你們的規格功能比A公司好,技術也一定比他們好,不過,市場現在好像比較能夠接受100美元的產品,既然你們的技術這麼好,不如你們也推一個100美元的產品吧!」結果,這位老闆當場啞口無言,因為他們公司就是做不出100美元的產品,做出的產品要賣1,000美元才夠本,但卻一味覺得自己技術天下無敵,完全沒有想到在1,000美元與100美元之間,相差10倍的價格差距,真的具有讓使用者感受到相差10倍的價值嗎?

類似這樣曲高和寡、不屑與競爭對手相比的公司,其實還真的不在少數,這樣類型的公司,多半都擁有相當不錯的技術能力,一切產品開發計畫,都是以追求技術效能為最高指導原則,認為自身的產品經過實驗室中的千錘百鍊,一定是最好的產品,而如果產品賣不好,一定不是產品的問題,而是通路商太差勁。 不過,觀察許多公司開拓國際市場業務的表現,卻可發現這個最讓人放心的競爭條件,卻反而成為讓許多公司迷失其中不可自拔的陷阱。

人家說:「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滿意」,但別忘記了,丈母娘之所以會對一個素昧平生的外人如此滿意,不是因為這個人自吹自擂有什麼飛天鑽地的通天本領,最重要的前提還是要自己女兒喜歡甲意。同樣的,產品之於通路的價值,不在於產品供應商自己說自己的產品有多好,也不是通路商對這個產品多有信心,重點在於終端客戶的態度。

哪裏「不順眼」 才是真正的價值關鍵

從鏡子中看自己,大部分人只會看自己順眼的地方,不順眼的地方往往會被忽略,例如頭皮屑。但這些不順眼的地方,其實常常就是影響第一印象、甚或是影響整體形象的關鍵。

產品或許是公司開拓國際市場業務的重點價值,但卻別忘了,產品只是一個產品,重點在於這個產品能為使用者創造多好的使用經驗、多高的效益、多大的滿足,而要成就美好、甚至是完美的使用經驗價值,取決的關鍵,往往不是顯而易見的差異,而在於一些明明知道很重要,但卻常常被視而不見的問題。

有次,因為一個特殊的標案業務,急需找到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產品規格必須包含了ABCDE 5項,好不容易找到1家供應商曾有過生產此類產品的經驗,而這家公司也自信滿滿的表示絕對沒有問題。但當同事飛到當地去了解產品狀況時,卻赫然發現,這家公司的產品的確是有ABCDE5項功能,但這5項功能卻是完全沒有整合,分散在5個不同國家的標案產品中,而要把這5項功能整合起來,又要花上幾個月的時間,讓我們當場有被耍了的感覺。

而類似這樣的烏龍事件還不是只有一次,在日本市場遇過1家廠商,很認真、很努力的想把產品推到日本市場,而通路商也很看好這家公司的產品,但到了一切就緒,貨也到了運到日本當地的倉庫才發現,產品只適用於220V的電壓,而日本電壓卻是100V,這可讓通路商臉都綠了。

諸如規格不合、使用說明不詳細,認證未過、不符法令等小狀況,其實層出不窮,這些都是看起來好像沒什麼大不了、花一點時間或成本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但這些「不順眼」的小問題,其實到最後就會變成決定價值的關鍵。因為,客戶需要的是1個有完整價值的產品,那些不順眼的小問題,不會越看越順眼,只會越看越礙眼。

也許還是會有人認為,這些都是小事,只要價格有競爭力,產品夠便宜就會有人買。但說實在話,很多產品都不是夠便宜就有人買的,反而可能因為太便宜,所以沒人敢買。就像是一樣用同1塊駝鳥皮做的包包,很多人寧願用數10萬的價格、花1年排隊去買愛馬仕,但卻不願用幾萬塊的價格買1個名不見經傳的包包。

而之於終端客戶而言,成本的概念不只是購買單一產品的價格,而是購買此產品之整體成本(Total Cost)。例如購買印表機,即使A公司印表機價格比B公司便宜30%,但A公司墨水匣價格卻是B公司的1倍,對終端客戶而言,其購買A公司印表機的整體成本就高過B公司許多。

對產品公司而言,產品本身只是價值的原型,像是剛燒好出窯的陶瓷,而一項完美的陶瓷作品,只要一點點的小氣泡,就可能讓陶瓷的價值從1萬元變成100元。所以,公司與產品的價值都是需要包裝的,未經包裝的產品是粗糙的,價值也會大打折扣,而只有經過細細琢磨的產品,才可能展現出亮眼的光芒,進而吸引眾人注意的目光。

有刀還不夠 最好要像變形金剛

先前在【縱橫集】中曾經提到,在進入1個新市場時,要在充滿阻礙的市場進入障礙中開出一條路,公司所擁有的「價值」就像是1把開山刀,能夠披荊斬棘殺出一條生路。

事實上,對許多同時進行多個國際市場業務開發的公司而言,要靠1把開山刀走遍天下的困難度是很高的,最好是能把自己變成「變形金剛」,因應不同的市場環境的需求,將公司的價值與產品開發策略得以隨時變形、使出不同的招數,為公司開出一條路。

只做單一市場的公司,或許只需要1把開山刀,例如專攻技術、應用發展較為領先的歐美先進市場,但卻可能會被越來越短的產品生命週期壓力追得喘不過氣,因此打亂產品開發策略的腳步;但對同時發展多個國際市場的公司而言,因為在先進市場賣到濫的產品,在新興市場或許是正要起步的當紅炸子雞,所以,產品發展策略必須具備隨時變形的能力,才能更遊刃有餘的靈活運作。

回歸到產品開發思維,就是要從市場為出發點,而不是只以技術為重。為了追緊技術發展的腳步,在產品開發的過程中,或許可以先進市場需求作為指標,因為公司可以在先進市場先推出銷售產品,等到其他市場也有同樣的需求出現,就可順理成章快速的在其他市場推出。

不過,先進市場的需求並不見得是唯一可以參考的依據,在同時經營多個市場的過程中,借重不同市場的產品發展經驗,同樣的產品,將可延伸至其他不同市場創造價值。

1998年,當時我們在印度市場的通路主要還是以專業網路設備為主,而我們的經銷商也只會賣網路卡等以量取勝的低階產品,但後來,因為網路連網的需求開始浮現,看準此一需求,我們決定導入1個在全球其他地區都沒有賣過的產品-數據機,開始在印度市場賣起來。這一著棋,不但讓我們在23年時間內就快速攻佔印度數據機市場30%的佔有率,而且也讓我們的通路從只會賣低階網路卡的通路,進入到ISP,讓我們在一般商業終端用戶市場建立高知名度,也造就日後進入到家庭網路領域的機會,這個印度市場發展數據機產品線的經驗,後來更移植複製到其他市場,也同樣大有斬獲。

在天寒地凍的俄羅斯,我們也曾遇過很有趣的產品需求,因為俄羅斯身處的特殊自然環境因素,所以,許多產品在其他地區或許只會被要求10個功能規格,但在俄羅斯,卻可能會被要求12個功能規格通通被必須被滿足,例如要能夠在零下40度的環境中照常運作等等。像這樣高規格的功能要求,看似麻煩,但卻也讓我們到了其他更龜毛、更難搞的市場時,能夠輕鬆容易的滿足當地需求。

當然,有時在發展市場的過程中,公司可能因為推出產品的速度太慢而失敗,不過,失敗沒有關係,重點是從失敗中站起來、然後反擊的因應有多快,這才是真正的實力。在無線區域網路(WLAN)市場剛起步時,我們曾經因為錯失推出802.11b標準產品的機會而落後,但是,後來抓住了加強版標準802.11b+ 的機會,就讓我們徹底反敗為勝,並仍延續優勢至後來成為主流的802.11g市場。

類似這樣快速調整、傳遞展現產品價值的要求,在開發國際市場的過程中,往往就決定了你在這個市場能有怎樣的競爭優勢,而這些調整動作,都必須要不斷的跟著市場、通路、客戶而改變,例如產品升級、功能更新等,而經歷過越多類似的細節調整動作,你才算是擁有越堅強的產品實力,你的價值才算是真正歷經千錘百鍊

更重要的,產品的價值在於滿足使用者的需求與美好的使用經驗,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就必須是提供1個解決方案(Solution)1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多公司都只專注於賣「產品」,那麼就會變成只強調產品規格、功能多好,但這只是一部分的價值,而不是全面性的價值。 因此,除了產品本身以外,還包括教育訓練、客戶服務、技術維修支援等等,就是要讓使用者除了花錢買1個產品,後續還有其他更多的價值跟著他回家慢慢享用。

在王家衛的新片「我的藍莓夜」(My Blueberry Nights)中,女主角諾拉瓊斯說:「有時我們把其他人當成鏡子,讓他們定義我們,說我們是什麼人,但有趣的是,我在每1個人身上看到的卻是不同的反射,而每1個反射,都讓我更愛自己一點」。

產品的價值不是自己說了算數的,通路商、終端客戶就像是1面鏡子,會反射照映出公司與產品的價值,而每1個公司或許都應該好好想想,要如何才能透過每1個反射出的價值映像,進而對自身產品的價值更有自信,也更確定。


(
本文由曹安邦口述,記者陳慧玲整理撰寫,讀者若對文章內容或對相關議題需進一步討論交流,歡迎來信至irene.chen@digitimes.com信箱發表高見。)
曹安邦,現任友訊科技D-Link International總經理,負責巴西、俄羅斯、印度、中東、中南美等多個新興市場,參與資訊通訊產品業務行銷工作經歷超過20年。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