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2日 星期二

不進化,便淘汰!─ 產業、薪資與中小企業未來(轉載)

前一陣子有緣認識了一位昔日在中小企業中,號稱某一電子電機零組件師傅級朋友。

他過去曾經接過一些國外客戶訂單,做出品質有好,價格公道的好東西。

也曾經公司規模是光公司工廠內就雇用了40 幾位員工,在外包一些代工給

外圍廠商,也提供了約 60 幾個工作機會。

---

後來在一片大陸風西移之下,也隨朋友到大陸闖天下,結果不到十年光景,

他就孑然一身的回到台灣...現在卻只在某社區當警衛度日。

透過朋友介紹時,我可以從他口中瞭解到他對昔日種種產品上的許多製造開發能力

有其專業與豐富經驗。但也可以體會到其某種傷感的一面。

對於這一件事,我原本想找個話題來寫這個故事,結果,今天我就看到這一篇文章。

我感到難過的是:我們在這個領域裡少了一個專業級的師傅,也少掉了約 100 人的

工作機會。--- 而我們呢?!還得被迫轉向大陸採購這個零組件。對這個零組件的品質

掌握度卻是無所適從的。

-----

當然政府可以看到、聽到許多大集團,大財團的訴求,但又能體會到工業基層的困境呢?

我曾經提到沒有明確的產業政策,當然就無法促進各行各業的蓬勃發展,那民間許多游資

不知何去何從的投資,當然會游向房地產,炒房炒樓炒地皮...哄抬房價!

或許您是習慣在大公司,大企業裡工作,無法體會中小企業的需求,很簡單:

前兩天接到一個USB 問題的電話,該公司是在園區裡,我想公司應該也不小吧。

但是他們的儀器設備卻也是由中小企業提供維修維護的啊...您說:您在鴻海,tsmc等裡

難道許多東西都得靠自己工程師去搞嗎?!產業分工原則下,一定多多少少都會存在

中小企業...如果當中小企業面臨這些經營困境時,那大型企業要把所有事情全攬在身上嗎?

以前我認識的協力廠商有許多是隨著大型公司逐水草而居...一下子華南,一下子華東...

接下來又要到武漢、重慶...他們紛紛說:累了,不想再移了!但是呢?

您要他們回台灣...回來做什麼?!難道真的得回來當警衛嗎?!

我想這篇文章...想當然爾...是狗吠火車,沒有幾位政府官員會正視這個問題,

談經貿合作...合作什麼?!您們能提供什麼東西,台面上的大公司,大企業早就在兩岸

跑了,還談什麼?!中小企業或是農產品...根本都已經陷在困境中,沒有提升競爭力,

哪來有競爭力的產品跟別人談啊?!....或許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吧!

-----

 中小企業曾經是台灣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近來卻遭逢轉型瓶頸,進而影響整體經濟的表現。站在經濟自由化的十字路口,傳統產業的升級已迫在眉睫。
【文/李立偉(作者為上弘開發設計公司產品經理)】

中小企業曾經是台灣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近來卻遭逢轉型瓶頸,進而影響整體經濟的表現。站在經濟自由化的十字路口,傳統產業的升級已迫在眉睫。

1980年代,人們會感受到自己的薪水在十年內翻了兩倍有餘。1990年代,受薪階級的薪水成長了1.6倍。但近十年來,台灣受薪階級的薪水卻是呈現停滯不前的狀態。

我們從「台灣工業與服務平均薪資成長」(見圖一)的曲線幅度即能一覽無疑。為什麼這十年來薪資上漲的幅度極為有限,甚至還可能倒退?為何薪水沒有隨著物價、房價上漲?其癥結點之一便在傳統產業升級幅度有限

台灣工業與服務業平均薪資成長(數據來源:主計處)
 
在生產線瓦解之後

以今年二月沸沸湯湯的lativ事件為例,販售平價成衣為主的lativ網路商店,公開說明必須將供應鏈外移到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引來了喧然大波。因lativ在經營初期是打著「台灣製造」為主要訴求。於是有論者認為lativ現在的舉動無異是傷害消費者情感;也有論者認為,商人總是無祖國,就任他們去吧。

事實上,lativ的官方網站早在前幾年就曾說明,在台灣生產成衣必須面對生產線瓦解等結構性問題──台灣的代工廠無法生產大量、平價且品質穩定的商品。這某種程度反映了部分傳統產業的現況。

台灣有許多像成衣這樣勞力密集的傳統產業,在歷經供應鏈大規模外移中國大陸和東南亞之後,並沒有新的產業模式出來替換;舊的、支離破碎的供應鏈以及經營模式沒有改變,且仍以製造低技術產品或價格取向的代工業務為主。這種經營模式要確保獲利,依靠的是極大量的生產。但這個供應鏈已沒有承受大量訂單的能力了,因此易被中國大陸或其他東南亞國家的生產者取代。對lativ而言,不再堅持「台灣製造」,是很容易產生的思考模式。

缺乏特色便難以進步

我所從事的產業,屬於袋包箱(手袋、包包、行李箱之類)的一個供應環節,我們的產品出廠價在近十年來不但沒有上漲,還有下跌的趨勢。細究原因,其實是1990年代以來,袋包箱大廠紛紛外移中國大陸,也帶動整體供應鏈跟著外移,而在中國大陸生產的廠家產品價格,竟然逐漸成為台灣廠家產品報價的參考基準。

另一方面,外移的廠家仍以承接歐、美、日品牌的代工訂單為主,久而久之,在品質與流行趨勢的面向上,都得去掌握歐、美、日前端市場的規範。弔詭的是,留在台灣的廠家,面對國際客戶相繼將訂單轉移到中國大陸,卻也無法轉型提升自己的產業價值,爭取客戶回流;即便想要轉型成自有品牌,但缺乏對市場資訊的掌握能力,製造出來的產品無論在功能或造型都難與國際品牌競爭。

於是,很多台灣老闆面對自己的產品,除了抬出「台灣製精品」的空泛行銷說詞,也說不出究竟是哪裡比中國製的好。在報價時,中國的幽靈又彷彿陰魂不散,往往要多報一塊錢,才真的有賺頭;卻又擔心多報一塊錢,訂單馬上跑到中國。

「升級」帶來「漲薪」

這就是十年來我們面對的問題。銷售數量銳減、產品單價又難以提升,如此一來,受聘階級的薪資能有上漲空間嗎?

政府當然可以透過調高基本工資、或調低基本工時來加速薪資漲幅,給台灣老闆們帶來壓力──必須做出更好的東西、賣得更貴一點,才能應付不斷上漲的工資。但其實薪資上漲與產業升級本是一體兩面的事。

產業升級的定義為,可提供目前市場上其他競爭者難以取代的產品或服務。但實際的狀況是:許多產業無法升級,也少有資源來協助他們升級。甚至,有些產業只是靠部分市場因資訊不對稱、沒有完全競爭(例如,買家不知道哪裡有更便宜、更好的商品)──更簡單地說,靠著一些商業運氣,繼續在台灣勉強生產。

讓平價服飾、平價行李箱到中國大陸、東南亞,或在不久的將來──也許到非洲生產,不該是需要背負道德惡名的事情,市場上對這些價格不貴但還算堪用的商品,也總有大量需求。但「橋歸橋、路歸路」,這也是給台灣老闆們的深切警語──不要存有留在台灣、卻仍繼續生產廉價產品的想法。這樣除了讓台灣業者繼續賺那宛如毛巾硬擠出水來的毛利,以及讓作業員繼續領一萬八千的月薪還需被扣勞健保伙食費之外,就再也沒別的了。

自由化考驗產業發展

除了產業面臨升級挑戰外,這十年間薪資停滯的背景,則是更全面的(特別是兩岸之間)經濟自由化趨勢。2001年小三通;2002年,台灣與中國大陸紛紛加入WTO。兩岸在WTO框架下,商品可更有效率地流通。到了2008年後,則完成了大三通,人員、貨物與資本來往的密度越來越高。

國民黨的兩岸自由化立場始終十分明確,可想而知,兩岸之間資本與貨物的流通必定會更加順暢無阻。台灣已來到自由化過程的關鍵時期,若我們製造的產品還是那麼容易被取代,是否能抵擋下一波自由化的壓力?

台灣的傳統產業、中小企業經營者,走到這最後一哩路,是否能瞭解自己經營一輩子的事業其實擁有保守的特質?是否能有敏銳的趨勢感知,帶著自己的企業成功升級轉型?是否最終能找到自己的利基所在?更重要的是,是否有意識到自己的升級與否,關係著台灣受聘階級的薪資成長與整體社會發展?

產業界必須體認到,不是升級,就是離開,再不然就是經營二、三十年的成果要在這裡敗陣,並且拖著整個社會一起遲滯不前。

【完整內容請見《人籟論辨月刊》2012年5月號; 訂閱人籟論辨月刊電子版

4 則留言:

  1. 小弟最近除了放空也在思考這方面的問題...接下來該何去何從?實在不想一窩蜂跟大家一起下去搞Android, iOS...說實話不缺我一個,而且我也不知道這學來要幹嘛!?最多又是找間公司debug,debug,debug...過著盲目不知所云的日子 @-)

    回覆刪除
    回覆
    1. 人生最終還是一種妥協...但這也是許多工程師步入中年前所要面臨
      的難題。當然啊,有些人就是選擇了妥協...跑去幹PM(產品企畫)。
      但說真的...以前產業競爭沒那麼激烈,幹個PM 還可以耍耍嘴皮子...
      陪陪客人哈啦兩句,都還可以呼籠的過去。
      但現在可就沒那麼好了...因為每個人的想法都一樣的,不想幹工程師,
      也不知道接下來要幹嘛?!一時也不知何去何從...問問老闆的意思,
      老闆也不想落得冷血無情外號,就說:那您跑跑市場,看看有沒有
      啥東西可以搞的?---- 結果還是幹了PM。搞了老半天,在業界也沒人脈,
      宅男工程師幹久了,也不太會跑客人哈啦...東問西問也問不出有啥東西
      可以讓公司搞的?!要不然,問來問去總覺得怎麼有一狗票人在搞啊?!
      ---
      那您想問我的意見?--- 答案呢?!我也不知道...因為這幾年真的遇到
      太多類似的情況了... [-( ... [-( ... [-( ... [-( ... [-( ...

      刪除
  2. 政府要協助產業轉型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產業轉型就像教育改革一樣,無法在一兩年之內看到立即的成效,
    就算幾年之後政府協助轉型成功,也不會有人感激當初推動轉型的總統,
    如果失敗了反而落得歷史臭名,
    還不如減減稅,多補貼一些油價電價,
    人民馬上就會歡天喜地了 :))

    回覆刪除
    回覆
    1. 政府不比一般小老百姓...小老百姓為了顧三餐,有很多事情是不得不
      以眼前短視的看待機會與利益。政府是集中國家社會資源...本來就應該
      擔當起前瞻性規劃與計畫性經濟發展...也不應隨民粹起舞!
      以前政治開放後,上從中央,下至地方...動不動喜歡搞那個什麼煙火秀,
      還搞那個什麼桐花季(像今年花了這麼多錢宣傳,結果一兩陣雨就全泡湯了!)
      ....結果,大家辛辛苦苦繳的稅,就看了那一兩場煙火之後...就啥都沒有了。
      甚至搞了一大堆蚊子館之類的。
      所以,現在像這一類的活動或宣傳之類的...我都不是很喜歡,甚至還有點
      排斥參與。我想國家要進步發展,人民的素質也要提升,那政府也會慢慢
      懂得該如何真正的取信於民?!而不是想譁眾取寵進搞一些口號或一些
      表面功夫...否則啊...人民為什麼還要把辛辛苦苦繳納的稅金或承受漲價...
      只是換來一場虛無飄渺的煙火秀呢?---- 那我還不如自己買多一點沖天炮,
      自個兒跟小孩子同樂還比較實際吧!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