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1日 星期二

教育競爭力--- 兩岸大車拼

"不經一番寒骨徹,哪得梅花撲鼻香"...
我當然是那一種遭受大學聯招的壓力成長的。但我懂得如何力爭上游。
雖然現在生活環境跟以前比起來好多了,對求學態度我當然我希望我的小孩也能
同樣的體會。畢竟出了社會工作也會承受壓力的...至少小孩在求學過程中,
他們還是在一定的呵護下承受壓力的~我寧願他能夠在這一種條件下,承受競爭壓力。
這才是真正給他一根釣竿,而不是給他魚的!
-----

2012年7月30日 星期一

教育政策---狗吠火車

後來我也慢慢覺得像這樣子問題,總覺得對政府政策的反應就好像是狗吠火車。

這不只是在教育政策而已...就連許多經濟或產業政策,感覺也沒感覺得到我們

偉大的政府想有什麼作為?!

我想我也不想牽涉到什麼藍綠政黨色彩,我也常常開玩笑說:如果有人想把阿扁

給斃了,然後可以讓別人沒有藉口的把經濟或國家政策好好搞好,我也沒意見!...

------------------------

反正講這些也沒啥路用...那我們就回到最現實的問題好了。

那現在這麼多碩博士畢業生,那該如何是好?!...很好,我們就問問一般求才最緊迫的

科技業好了。我朋友(上市櫃科技公司CEO)基於計畫需求,想找一些業務或工程人員,

我就問CEO 說:那您們怎麼不登報求才呢?!--- 回答是:風險太高了。

什麼風險太高?!這是聰明人聽得懂的意思。換做是我,我也覺得風險很高,

不要說我們不給年輕人機會,這真的是教育部的美意反而害慘了畢業生。

這個就是我跟旗威的林老師共同的看法,您們學生在學校動不動自己不想解決問題,

只希望別人給您速成,這不是解救您,真的會害死您。現在的結果就是普遍的答案。

教育部只是想當好人,讓學生很容易拿到學位,就好像您常常給學生速成的答案,

結果是害了學生。您教育部當好人,讓我們勞委會跟經濟部當壞人...甚至把人才培訓推

給企業老闆?...最後您覺得企業老闆或社會國家會感謝您教育部嗎?!

好了~您教育部一天到晚,口口聲聲的說要教育改革,不要給學生標準答案或是太過於

僵化的教育手法...要讓學生自由發展。結果最後還是您教育部最用僵化與標準作法:

大家通通有獎,只要您們喜歡,大家通通都可以是碩博士。

(就跟我們偉大的經濟政策:放任自由市場機制調節企業競爭...您們太看得起台灣

企業的競爭力了。太過於交由市場機制自由發展的結果就是整體經濟全掛了。

全被韓國與國外大型企業打趴在地上,賺那個"毛三到四"的利潤!)

---

所以啦...今天若我有權在任用新進工程師或相關人員時,不好意思,我不會像教育部

這麼慷慨。您想來跟我學技術或跟著我作產品跑市場...坦白講:講一句不客氣的話,

不要說我們公司或是我們的產品如何?!您憑什麼要我相信您真的有那個真才實料?!

如果有別的公司願意收您讓您練功,很好~我很高興,那是別家公司慷慨,有偉大的胸襟,

也沒關係,當您要再換工作時,您還是得要拿出您的本事,很簡單啊,在高科技這一行業

裡人才濟濟,您會寫程式,搞韌體,作PCB 版子...一個人當兩、三個人用很厲害?!

很希罕嗎?!您覺得一個月要領多少薪水?!--- 這是您想的!但在這一個競爭激烈的

市場淘汰賽裡,老闆想到的是:您可以為公司帶來什麼機會?!

只是來公司說,會寫程式,搞PCB 版子...

您以為現在外面沒有一大堆想賺外快的SOHO 族或想多賺一點的奶粉錢的工程師嗎?

不用您來:我只要開開規格,把東西與工作項目分一分,切一切~外包出去,

我還可以教別人怎麼作...您要來公司幹嘛?!--- 還要我在104 網站掛了幾個月,

東談西談的~浪費那麼多時間面試那麼多人,只是越談越心灰意冷...何必呢?!

難怪好友CEO 跟我說的:風險這麼大...還不如花一點錢找獵人頭公司算了。

---

這一種企業人才培育問題,就像賈老師常常感慨的說:希望下回教育部官員要談

教育改革時,可以先到校園第一線的實際教室體會一下眼前許多教育問題。

所以~我也建議:下回勞委會或經濟部在討論勞資糾紛或振興國內經濟時,

也別忘了知會一下教育部,也叫教育部官員也列席體會一下,您們偉大的教育政策

搞成什麼後果好了。

------------

經建會:職業教育奏效 德國失業率低

  • 2012-07-30 01:20
  • 工商時報
  • 記者于國欽/台北報導

 

經建會表示,歐盟目前經濟低迷,失業率升高,尤其青年失業率(25歲以下)在5月平均更達22.7%,但其中推動職業教育最力,大學在學率不到台灣一半的德國,青年失業率僅7.9%,顯示德國「雙軌制職業教育制度」是降低青年失業率的主要原因。

 經建會官員表示,六成的德國高中生選擇「雙軌制職業教育」取代一般學術教育,這項制度是採取讓學生在學校取得基本學歷,同時在企業內部接受訓練的職業教育制度。

 德國雙軌制教育制度每年訓練超過150萬人,從烘焙師傅汽車機師、從木匠到小提琴製作達人,各行各業都有,而且超過九成的學徒都順利完成完整的訓練,實習時間長短則視不同行業而定,從3年到3年半皆有可能。

 經建會表示,自2000年以後,受到產業結構調整、科技發展等環境變遷影響,德國教育部積極著手改革推動已久的雙軌制職業訓練制度,由業界及政府共同合作,並訓練來自移民社會或弱勢家庭的青年,參與雙軌制職業訓練,以利就業。

 經建會官員表示,以2005年的資料觀察,德國大學入學率(大學一年級新生人數占同年齡人口數)只有24.8%,比台灣的65.9%、日本的52.3%、英國的62.6%、法國的41.0%都來得低,但是,德國今年5月份的青年失業率7.9%,卻是全歐盟最低。

 依我國、日本、歐盟及美國的官方統計,我國青年失業率在今年5月為11.8%,日本8.5%,法國22.7%、義大利36.2%,皆比德國高出許多。

-----------------------------------------------------------

台灣博碩士破百萬人 失業率衝破3.3%
  • 2012-07-30 01:20
  • 工商時報
  • 記者于國欽/台北報導

 行政院主計處甫完成的調查顯示,國內具博碩士學歷者即將超過100萬人,隨博碩士人力供給急增,需求未等幅增加,上半年博碩士失業率升至3.32%,高過專科的3.17%,中研院院士胡勝正表示除非企業研發需求提高,否則博碩士失業率還會再升高。

 主計總處官員指出,近年台灣每年畢業的博碩士超過6萬人,去年初15歲以上民間人口中具博碩士學歷者90.9萬人,去年7月已升至97萬人,今年6月97.7萬人,隨著畢業季取得學位,國內具博碩士學歷者將於近期升逾百萬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內具研究所學歷者急速增加的同時,這些高級人力的就業難度愈來愈高,一向失業率難得超過3%的博碩士,自去年第4季起失業率逐月走高,至今年6月已升至3.54%。

 主計總處甫完成的上半年統計指出,上半年研究所學歷者的失業率升至3.32%,比大學畢業的5.66%、高中職的4.29%、國中及以下學歷者3.45%為佳,但已經超過專科學歷者的3.17%。

 主計總處官員表示,近十年隨著改制,專科畢業生逐年減少,加以有一技之長,因此專科生的就業競爭優勢仍高,即使以30歲以下的青年人來比較,具專科學歷者的失業率確實比各學歷者都來得低。

 中研院院士胡勝正表示,過去博碩士工作容易找,是因過去一、二十年民營研發部門、公私立大學快速擴充,剛好可吸收這些人力,但隨著民營研發部門、公私立大學的職缺趨於飽和,這些高學歷者的失業率自然會提高。

 胡勝正表示,以前由於國小教師人力供給過多,曾出現「流浪教師」,現在由於碩博士人力供給過多,也已出現「流浪教授」的狀況,除非民營研發經費提高,需要更多研發人力,否則碩博士的失業率一定還會再升高。

 依主計總處的調查資料,今年6月份15歲以上民間人口裡,具研究所學歷者有97.7萬人,其中就業者68.9萬人,失業者2.5萬人,非勞動力26.3萬人。

----------------------------------------------------------------------------------

台灣研究生就業拉警報 專家:須從教育結構檢討
  • 2012-07-30 01:13
  • 工商時報
  • 【記者薛孟杰/台北報導】

     針對研究生失業率攀高、首度超越專科畢業生,勞委會職訓局局長林三貴分析,肇因於供給過多、學用落差所致,必須從教育結構著手才可能改變。學者則認為,國內研究所膨脹過快,高學歷人才供給過剩,政府有必要放手讓市場機制自然調整,不宜貿然祭出失業補助措施。

     林三貴說,近年大學以上族群失業率較高是事實,研究生失業率超越專科畢業生不令人意外,因為技職體系學生能立即切入市場,雇主頗為歡迎。

     至於研究生失業率高,林三貴認為,研究生所學無法符合就業市場需求,加上碩博士供給過剩,失業問題就會發生。

     對於研究所畢業生歷經更多的學術訓練,卻未必無法符合市場需求,林三貴建議,應慎重檢討教育資源的分配是否均衡,例如研究所減招或提高研究生畢業門檻。

     林三貴說,對於高學歷高失業率,職訓局會從加強工作媒合、提供研究生在職訓練等方面著手解決,他認為,許多研究生其實素質不錯,欠缺的是進入企業表現的機會,因此,若企業有聘用研究生的需求,勞委會從求職資料庫主動篩選,推薦給企業。

     台大國發所教授辛炳隆則警告,高等教育體系若不從結構性檢討,未來高學歷高失業率問題將更嚴重。由於設立研究所,尤其是文法商類的研究所,成本不高,被校方視為「賺錢商機」,相對而言,專科畢業生因學子競相就讀大學,反而「物稀為貴」,透過「市場機制」,自然會篩選所需人才,進而影響教育資源供需,政府應尊重市場機制自然調整,沒必要採取「補貼高學歷薪資」的手段,扭曲市場機制。

     政大勞工所教授成之約則認為,政府有必要重新檢視市場需求,對高等教育採取計畫性培育方案,以配合國家經濟發展目標,不能再任由各大學自行擴張。對於研究生,政府也可以藉著引進人才培訓產業等較需要高學歷人才的產業予以容納。

-----------------------------------------------------------------

新聞分析-學歷有沒有用?

 四十多年前日本新力公司董事長盛田昭夫出版《學歷無用論》一書,對於當年日本社會彌漫著要出人頭地得大學畢業,要飛黃騰達得上一流大學,他要大家反思:「學歷果真能左右人生的一切嗎?」

 盛田昭夫這席話顯然沒有改變大多數人的想法,直到如今,不論日本、台灣或中國,多數人仍堅信擁有漂亮的學歷對未來的人生是有幫助的,因此唸研究所的人如過江之鯽,以台灣為例,1990年這一年自國內大學取得碩士學位者僅6,409人,取得博士學位者518人,至2000年雙雙升至20,752人及1,463人,至2010年更升至60,024人及3,846人。

 唸了這麼多書,工作比較好找?薪水比較高嗎?十年前確實有這一優勢,具碩、博士學歷者找工作左右逢源,薪水也高人一等,但是隨著碩、博士人口愈來愈多,近年不但初入職場的實質薪資遠不如昔,甚至連失業率也比專科來得高,顯示今天台灣的情況確如盛田昭夫在四十年前的預言,學歷已愈來愈不管用。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在高等教育上投入的經費不算少,以政府投入高等教育的經費占歲出比重來看,台灣在2007~2009年所占的比重依序為4.47%、4.49%、4.26%,非但高於2007年南韓的2.1%、日本的1.7%,也高於美國的3.3%、德國的2.6%。

 我國政府投入這麼多的經費,從量的角度來看,十多年來確實創造了可觀的成績,如今碩博士即將升逾百萬人,每百個就業者就有六人是碩博士,但由於人力供需失衡,大學、研究所培養出來的人才與產業需求有不小的落差,加以高等教育的品質參差不齊,致使今天有兩萬五千個碩博士仍處於失業。

 我國碩博士人口將破百萬,本該令人高興,但與此同時業界卻苦於找不到人才,這是何等反諷,碩博士人口破百萬凸顯當前高教政策的改革已迫在眉睫,再置之不理,不但對青年人是傷害,對經濟競爭力更將是沉重的打擊。

------------------------------------------------------- 

博碩生失業率3.32% 直逼國中畢業者

2012年07月30日09:41

行政院主計處調查,台灣具博碩士學歷者將逾100萬人,上半年博碩士失業率升至3.32%,直逼國中及以下學歷者3.45%。

《工商時報》報導,主計總處上半年統計指出,研究所學歷者的失業率升至3.32%,大學畢業者5.66%、專科學歷者的3.17%、高中職4.29%、國中及以下學歷者3.45%。

中研院院士胡勝正表示,除非企業研發需求提高,否則博碩士失業率恐再升高。

2012年7月29日 星期日

原來IC 這麼不值錢--- 一種產業共生利益消失

前兩天接到一位PCB 加工廠朋友打電話給我,拜託我...無論如何一定要幫幫他們。

要不然他跟朋友要全家去跳樓了。....我問怎麼了?!

他說前兩天被同業告知某同業的電子加工廠倒閉了,要大家趕快去工廠搬一點東西,

以期是否可以降低一點損失,所以他就跟朋友在短短幾十分鐘內火速的趕到工廠,

結果到場才發現比較值錢的生產機具設備,都幾乎被黑衣人就近看管了...別人也靠近不了。

到了辦公室,還看到一堆員工也在那邊跟黑衣人溝通協調說:"我們員工也沒領到薪水,

這些電腦或液晶螢幕的...還可以抵一點薪資報酬的~對您們來說也值不了多少錢...

就讓我們拿走吧!?"...結果連朋友他們聽了也不忍心跟他們員工搶。

又只好轉往零件庫房找找有沒有值錢的東西....當然大家也是內行人,那一箱一箱的電阻電容

的被動元件根本沒有人想搬,朋友只好挑了幾箱看似值錢的IC ...據他說:至少看起來

又那多支Pin ,又包裝精美的...就劈里啪啦的搬了幾箱走了。

回來稍作整理後,就打電話給我說:看到IC 編號,應該是我熟知的一些台灣IC 廠的IC。

問我看看可不可以找到IC 原廠問一下,是否可以拿來兜一點產品,甚至弄成標準模組、

公版之類的?至少還可以換一點現金回來,要在稍微加工一下,他們也可以配合的。

---------------

既然是如此,我就幫忙打了幾通電話,果然就問到始作俑者的原廠了,還很湊巧的

問到當初負責銷售的原廠業務。這業務還跟我說:"Chamber,您運氣很好...

您剛好問到我,如果就算問到我公司的其他人員,還不一定搞得清楚呢!"

跟人家哈啦了兩句,也搞清楚IC 的一些基本規格與應用產品市場之後,就趕快

回撥PCB 廠的朋友了。

------------------------

我跟朋友說:有好消息也有壞消息。您要先聽哪一個?!

好消息是:我真的幫您問到IC 原廠了...還真的問到真正原始產品設計銷售人員了。

也搞清楚產品應用市場與產品規格了。但.....

壞消息是:據IC 原廠的意思,您們真的可以去跳樓了。因為不要說您們想跳樓啊,

因為這一棵IC 約在三、四年前因為規格已經不符市場,銷售不佳,不只他們公司的

產品團隊早就死的死,逃的逃了,就連搭配對等配套的軟體,驅動程式廠商工程團隊...

也早就煙消雲散了。...連他們當初投入的心力與投資也都還沒回收呢...您還問起

人家傷心處,您說:有誰還願意淌這渾水啊?!.........

說真的~講到最後我也不知該如何安慰朋友?!但我自己也很清楚這樣子的IC 真的

一點用處都沒有。朋友還是不死心的再追問我,真的不行嗎?!要不然還可作什麼啊?

我說:或許可以拿來當馬賽克磁磚,裝飾一點藝術產品,或許還可以吧!

---

以前說那一種標準的8051 MCU 或是 74XX 系列的,您說拿到一般電子材料行,

搞不好還有一些機會,(當然啊...以我現在來看就連8051 可能比74XX 還難銷貨吧!)

但這幾年許多台灣的IC 廠,都不知道為什麼,總喜歡動不動就想開IC,然後也沒多

的考慮產品線的系列延伸或前後之間的關係。這可能跟那個「一代拳王」觀念有關吧。

但是這樣子的產品市場風險真的很大。有可能就像如此:血本無歸。

---

當然啊...不管什麼IC ?最後還是得靠系統整合的兜到產品應用PCB 板上啦,如果沒有

這樣子,IC (SOC) 就是IC (SOC)...頂多就是馬賽克的裝飾品。

以前我們玩的IC  (SOC) 所延伸的系統應用還不是很複雜,多多少少我們站在系統應用上

還可以兜一些類似的基本系統應用產品,至少還可以延續IC  (SOC) 的一點點剩餘價值,

還可以讓他們在市場上苟延殘喘一陣子。或甚至可以繼續在IC (SOC) 本身以外的應用市場

找到另一片天地。譬如:當初我玩的那一棵USB 掃描器 SOC ....我還可以利用他簡單容易

上手的架構,我就幫他找到 USB ROM Emulator 應用市場,多多少少還可以作一點東西。

當然據我所知:過去也有人拿那個 USB 轉IDE 的IC 作了類似的東西,後來,比較多聽到

的是類似USB 外加SD 卡啊或加一點語音或音樂MP3 功能的IC...可以拿來作一些譬如是

遊戲機的音樂播放等等。

但隨著現在開IC (SOC) 的規格或技術整合的東西越來越大,譬如:還要搞個Linux 或

Android 作業系統之類的...要不然就一下子又要什麼MP3 ,又要JPG/H.264...又要

一大堆多媒體 或是一大堆什麼有的沒有的國際規格或規範的,搞到最後不只是IC 的開發

成本貴,就連應用系統維護費用也高....最後整顆IC (SOC) 也沒多少人可以全盤掌握

細部的系統應用的眉眉角角,一旦就像前面所述的IC (SOC) 的情形,技術開發團隊

散了,或搭配的廠商也無法支持時...那IC (SOC)幾乎就如同某些昆蟲一般:朝生暮死 !

在一天內早上出生,下午就可以掰掰了。

---

像我們這一種在IC 原廠幹過系統應用(AE)的~早期也都曾經幻想或實際可以拿這些

IC (SOC) 混一口飯吃,就算離職或轉換職務之後,也都還可以跟原來公司保持一定的

利益關係...譬如:像我搞過MP3 SOC IC ,後來還可在大陸找到作特殊錄音筆啊,或是

作類似語音字典等等特殊的系統應用市場,就連原廠的跑市場的業務也都還可以幫忙

介紹一些生意或系統產品可以維繫一下市場脈絡的...但這樣子的機會是越來越少了。

一方面是就如同稍早提到的IC (SOC)的系統維護成本高;二來就是市場類似產品

規格的迭替速度太快了...就連簡單的小玩意也沒人想搞了。譬如:以前我們還可以

拿簡單多媒體可以搞搞小玩意,但您說:現在一支智慧型手機功能,包山包海的...

您還能搞什麼?還有經濟剩餘效益的?!一台電子字典?!人家手機可以上網查字典了。

那您怎麼還搞電子字典?!一樣還可以播MP3 ,看影片....

以前作相機IC (SOC) 的~還可以拿來搞行車記錄器,但人家隨著畫素規格提升,

當您好不容易搞好系統應用時,人家開始又標榜 HD (1080P)...您VGA 的怎麼辦?!

就有可能發生本文一開始類似的故事情節。

-----

以前我們那個時代(其實也只是短短幾年前而已啦!),我們這一票的 IC (SOC) 的

AE 工程師們,都很勇敢的當手上產品計畫結束後...(其實都因為太操了,操到受不了。)

都跟老闆長官說:我們想休息一陣子。然後呢~不管是老闆或公司的業務主管也都會

私底下再找您協助維護或是找相關類似的系統應用產品開發給您作,可以讓您很快的

找到您獨立單飛的第一桶金。--- 當然久了,就有許多公司內或代理商那邊的AE,就常常

做一做就蠢蠢欲動。構成了另一圈的利益團體...這不只是在台灣而已,就連在大陸駐外

單位AE 甚至當地AE 工程師們,也會競相起而效尤,儼然形成另類的「近親繁殖」。

我跟您說:我們以前在大陸帶著當地的AE 工程師常跑客戶,跑到最後他們都自己跑出來

自己開公司幫您在外搞系統應用,那時這一種待過台灣原廠AE工程師的~至少我就看過

許多暴發戶的。...以前您是帶著他們跑客戶,跑工廠搞工程搞得要死,後來是他當了老闆,

帶著您跑K 房,上酒店....哈~哈~哈~...............

跑到最後,連我們台灣這些AE 工程師們心態也不平衡啊!.........

------

但隨著現在IC (SOC)的複雜度,能作的系統產品不多,況且許多IC 所能創造的系統應用

利潤與價差縮減。(廢話~您說像上述這麼爽的事,難道原廠自己不會想搞嗎?!...

現在IC 原廠自己也變聰明了,自己也想搞到一定的成熟度,也輪不到外面這些人亂搞啊!)

而一旦這樣子的利益糾結的結構體瓦解後,其實生意是越來越難作...內部IC的開發成本增加,

外在這些系統應用的「紅蘿蔔」誘因變少了。能幫您在市場敲邊鼓的人也會變少。

產業利益共生之生態改變,才是產業衰敗背後真正的殺手。

您說:難道這是我們所願意看到的嗎?!難道這些IC 原廠的高階主管不知道嗎?

其實當初大家出去跑市場,跑客戶,...將帥在外帶兵打仗難免就會有許多灰色地帶,

大家都只是在創造市場利益過程中,作了一些「讓利」的機制。但隨著產業的惡性競爭,

大陸本身在許多產品也可以承接市場之後,這些「讓利」政策也會隨之消失,也代表著您的

產品銷售會受到一定的推廣阻礙,相對來說:您的產品在系統應用市場也會容易陷入文章

所提的...他的剩餘價值或產品壽命的延伸就很快崩解消失了。

--------  這一點是我當初跑完大陸幾圈之後,我就很快的體會得到,而心中也很快的下了

如此的結論。或許大家可以是著瞭解我所提箇中的道理吧!

 

2012年7月27日 星期五

公司的警訊

網友推薦的文章:

公司的警訊---楊舒凱碎碎念。

----

裡面有許多內容與場景,我們過去或多或少,也都曾經提到過,但這一篇文章歸納整理的不錯。

譬如:我也常常跟工程師們告誡說,不要真的把自己捧得太高,在老闆或企業眼中,

就算沒有工程師,公司還可以讓舊產品幫公司運作個一兩年,業務嘛...至少半年還可以。

至於如果公司的財務大臣落跑了,那您就得要趕快收拾包袱了....要有隨時落跑的心理準備。

所以工程師們對於產品迭替,改朝換代這些鳥事來說,要懂得逆來順受的。

有空還是多想想如何定位自己人生的價值比較重要的。

前兩天我不是有提到關於一位 42 歲工程師的心境嗎?!剛好這兩天彭明輝教授有一文章:

流浪博士的求職之路(2)

我個人覺得如果一位42 歲的資深工程師不懂得如何跟別人互動與常常參與社交活動的~

基本上,他跟一位流浪博士是一樣的,您想一想:人家老美工程師們有空也會跟別人哈啦

打屁的,來個Bar B.Q. 也好...至少不要太過於宅,否則~您真的會落入那一種42 歲想拿

個履歷表找工作的心境,當然啊~您42 歲的履歷表肯定是比30 幾歲的履歷表漂亮,

您對自己的洋洋灑灑的履歷表很有自信,但又如何?!就跟彭教授的文內容一樣...

人家公司的HR 部門不懂啊。

我記得我最後一次人家還要跟我要履歷表的時候是:我明明都已經跟某大公司的總經理

與幾位高階主管吃過飯,也談了相關的議題了...大家也都混熟了,大家也有一些默契了,

結果:最後他們的HR 部門竟然打電話跟我說:還要我補一份履歷表...

"啊~這個履歷表我難道還要從那個學校畢業,幹過哪些差事?!領過什麼薪水?!

都還要再填一次嗎?!" (當然繳交個人資料是應該的,但HR 承辦人員卻把他解讀為

一般履歷表...其實不能怪HR 的承辦人員,但是當初給我感覺真的很不好!)

那我跟他們公司那些主管吃飯是在談什麼啊?那我進了公司,還要不要跟著新人作

新人訓練三天啊?...那我進了公司三個月後還要不要交一份試用報告書啊?!

我就直接跟他們公司的HR 說:喔~那就謝謝再聯絡了吧!

當然啊...他們大公司也一副也沒差,我們再慢慢找就好了...結果後來又過了三年也

還在104 網站還在刊這個職缺。當然他們那個產品線也沒搞起來。---

當然啊,對大公司來說也沒差,只是公司三年多來股價就直直落,一樣對大老闆也沒差。

---

這裡還告訴我們了一開始文章告訴我們的:如果一家公司的某個職位,幾乎天天都可以

在104 網站看到這個職位,那就代表有某些令人玩味的背後故事。所以,以前有人

教說:不要把一個職缺老是掛在104 網站,偶而也要停一陣子,假裝一下找到人了~

但是好笑的是:明明就沒找到人啊。萬一又開始刊登別人又誤以為人家來了又走。

-----------------------------------

所以啦...今天不是您是員工想換工作時再來想所謂廣結善緣的事;同理,您是公司老闆

或高階主管,您想要找到好幫手時,您平常也要累積人脈。自古以來,不管是明君識才

,舉才。或是天下名士毛遂自薦...等等。都是跟我們說明了:要成功立業,人才絕對是

首要條件。而如果您平常多懂得廣結善緣...常常多與人交往,交流,久了您自然就懂得

這其中許多用人與識人的道理了。

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用低科技打敗高科技了"

我記得這一篇文章好像是發表於2010 年 11月附近的吧!

之後有讀者來函請教我什麼是"用低科技打敗高科技了"?!

這兩天整理Mail 時,看到了這一篇文章,就把他給整理出來。

再回頭看看內容,也覺得蠻搞笑的...雖然過了一年半多了,朋友的公司搞車載多媒體

也沒有比較輕鬆的錢好賺,不但原來的東西還要有,現在又多加了數位電視需求,

而且還要支持所謂 1080 P 的HD 電視頻道,還要增加行車記錄器功能...

還真的越搞越搞死人了。

不過咧...大家也不要太難過,反正大家都是如此的啦。

要不然呢?!那大家要不要坐下來,喝個咖啡,聊聊天,看看是否真的有

"用低科技打敗高科技了"?!的東西....

...............

=

=================================================

---

hi 你好,


輾轉看了您的blog 之後就成為您的follow 了. 我自己也是在電子產業做ODM。
一直以來也是跟您有一樣的想法, 做ODM最後只會愈做愈死. 

現在有想要往純軟體的網路服務方面做,加一點小創意,希望有其它的發展。

看了您最新的文章,很好奇低科技是指什麼?

特此來信詢問

感謝
 
>>>>>>>>>>>
>>>>>>>>>>>>>>>>>>
>>>>>>>>>>>
 
XXX:
 
            非常感謝您的來信。
 
我朋友是一家做車載多媒體系統公司,他的背後有國內IC 設計大廠的力挺。
 
但他還是覺得生意很難做~因為多媒體越做就綁著越多,
 
除了一般多媒體播放功能外~一下子還支持USB 讀碟,又要加GPS 。
 
然後GPS 還不夠,還要外加導航功能,...然後又要數位電視支持、再給您外加一個觸控屏等等。
 
不要說他自己快被搞死了,連背後的IC 大廠也直呼吃不消...
 
搞來搞去越搞是越高科技,這些東西都已經不是一家簡簡單單的公司可以做的。
 
然後也只能做那個改裝的後裝市場,車廠原裝還是打不進。(這一點他已經看開了!)
 
----意思就是說:市場沒有保證量的啦!
 
最後呢...最近有一家德國公司請他們幫忙做個跟多媒體有關的東西,
 
他一聽到說汽車強國---德國要找他做系統開發,他當場肅然起敬,兩腳靠攏立正站好!
 
結果:人家只是他幫忙做一個模組,就是一個有支持ISM Band 的的RF 模組,
 
然後要可以透過DIP Switcher 的方式可以設定RF 收發,他的功能也只要單向(不用雙向)
 
...結果,他以為他聽錯了,還請我過去幫他釐清一下規格....我還風塵僕僕的跑過去看了一下:
 
結果就是最早以前我們在用HT12D/HT12E 搞的那個東西而已。
 
然後,德國人跟他說:他們搞了很久搞不好...所以才請他幫忙!
 
聽完差一點沒昏倒!...我們台灣這些高科技大廠都已經做到2.4GHz 乃至於WiFi 了。
 
誰在搞這個東西啦...更不用說:現在誰在用DIP Switcher 在做系統設定的呢?!
 
我跟朋友說:不好意思,...現代還有很多東西還是用DIP Switcher 在做系統設定的!---
 
畢竟不是每一個終端使用者是像我們一樣的----高科技!
 
所以,朋友突然就恍然大悟的跟我說:他以後就是要做這一種低科技來打敗高科技!
 
因為當大家搶著高科技時,...反而這些低科技的東西已經沒人搞了。
 
對啊...我就說:如果台灣這些大廠真的搞不出像Apple  那個iPad 時~
 
乾脆去做個美美精裝一點的記事本算了,連阿公阿媽..拿隻筆就可以記事了!
 
何必大家分別各家去燒錢呢?!...............
 
您說呢?...是不是大家搞高科技有時給搞過頭了呢?!
 
----其實,這裡面的道理是:您有沒有真正的掌握到您客戶端的應用需求,然後去滿足您的客人。
 
有時您給客人太過於高科技,卻自己無法承受與技術支持的話,
 
這時別人可能就用低科技打敗您的高科技了!
 
您說呢?!
 
-----
 
有時連我也都有這種感受的啦!
 
不過就讓您參考參考的啦...

DC-CDI 與AC-CDI 差別

之前介紹CDI 時,沒有解釋什麼是DC-CDI 與AC-CDI 的差別。
在這裡就簡單的說明一下:

所謂DC-CDI 與AC-CDI 的主要差別是來自與CDI 中的充電回路是來自於
DC (直流)回路呢?!還是AC (交流)回路?!
我們看一下機車磁電機裡構造:

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

你以為你是誰?(轉載)

我怎麼覺得這一篇網路文章講的就是園區許多公司與高階主管的故事。

那一天有一位老同事問我一件事:"他說他今年四十幾了...他不知道他未來怎麼辦?!"

我說:"您的未來怎麼辦?!我不知道。但我可以確定的是:

您到了這個年紀,您總不能還拿個履歷表,去找工作時還想跟那個三十幾歲的年輕人

搶著做寫Android 的工作吧?!"

----

我想一個工程師工作一段時間之後,您就得要讓自己的視野更寬廣了,不是不能寫程式,

而是您應該更清楚您寫程式背後所代表的意義。而是您真正的價值在哪?!

要不然您憑什麼拿個簡單的履歷表,就算想跟一般人年輕人拿一樣的薪資報酬時,

那我老闆幹嘛不用年輕耐操的肝呢?!....我想這是許多人工作之後很容易忽略的事。

我也一直強調說:您懂得USB、會寫軟體...搞工程,這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

工作久了您本來就應該「出師」了,有什麼好講的呢?!您今天多學一點 Android ,

再多學一點什麼 APP..或是您會搞硬體,Layout PCB ...等等,又怎樣?!

這些對老闆來說:都是可以出錢找到人家做的事,您有什麼不可取代的價值?!

您自己拉哩拉雜的學一些有用沒用的東西的目的在哪?!找工作?或換工作?!

能賺錢的事,不用多,您只要好好的搞定一件事就夠了。世上有很多產品或工作,

他能真正成功或賺錢的事,不是您什麼都會,而是您真的可以把技術以外的東西搞定。

---

拿著履歷表那是畢業生,但現在也不一定是您的憑證,很簡單,

那天一位廠商要招募員工,據他表示,他發現台灣現在畢業生拿著學歷最多的大概就是

資訊科系了...不管是職校、五專、科大,...乃至於不管哪一所大學,就是幾乎滿街都是

拿資訊科系文憑了。結果:他問了其中一位某資訊科系畢業生一些資訊專業或是學校學

的東西,竟然一問三不知,他最後直接問他:那作業員您做不做?!

更諷刺的是:他又問了一位職校畢業生,發現他語文能力不錯,更甚於這位資訊科系

畢業生,...訝異之餘,才知道這位職校生因為家裡沒錢,無法參加推甄就無法升學...

(唉~這就是這幾年來我們偉大的教改,改到唸書還要看家裡貧富...聽了難過......)

幸好這位廠商朋友開的是中小企業,他還是讓這位職校生坐在辦公室裡幫忙處理文書案,

也鼓勵他晚上利用時間進修。諷刺吧!

----

所以您真的不要以為我們在講一些目前台灣業界或產業所碰到的問題是離您很遠的事!

但這些都是活生生的發生在您我的周遭之間而已...只是您寧願選擇您所想聽到的,

或您所想看到的一面而已。但畢竟許多都是真實的故事...

---

最後我們再回到那位四十幾歲想拿履歷表找工作的故事,幾年不見的同事聽到我的見解

之後,很訝異的問我說:幾年不見怎麼覺得您的觀點有所不同?!視野不同?!

我說啊:您想知道您以後想做什麼嗎?!很簡單,那您就應該現在就得勇敢去做,

幾年您就會懂了...

您上班領薪水領慣了,就算您幹了高階主管,您頂多也只是勞其筋骨而已...

反正工作有再多的壓力,就算天塌下來,也有人幫您頂著,但人家幹老闆可不是,

人家還得面臨苦其心志的煎熬...人家是真正走過那一種孤獨面對難關的煎熬,

所以人家真正懂得如何找出自己或發掘別人價值的方法與決策...

所以人家當然可以很大聲的嗆您一句:您以為您是誰?!...

----

你以為你是誰? —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 1. 你以為你是誰? 取材:網路 耕 田製作 990606 (圖:幾米作品)

 

  • 2. 我們個人的價值, 一定建構於我們背後的光環, 即使是大明星, 也不見得光環是在自己身上, 而在於產生價值的組織 與利益分配體系上!

 

  • 3. 基本上我討厭聽別人發牢騷, 不過看著眼前一個老朋友 神情憔悴的樣子, 也只能耐住性子聽著。 他說:「我現在終於了解 這些爛人有多現實了, 以前對我鞠躬哈腰的, 現在有哪一個願意對我伸出援手, 虧我以前對他們多好多好……」

 

  • 4. 我的朋友以前擔任大公司的高階主管,有權有勢,很多人巴結討好他, 他也以自己人脈廣闊而自豪。 後來自己出來開公司, 漸漸地卻沒有人理他, 直到現在公司關門了, 坐在我面前罵這個人罵那個人, 喋喋不休。

 

  • 5. 我看了一下時間, 心想這樣耗著不是辦法, 對他也沒有幫助, 於是我把心一橫, 打斷他的話,問了一句: 「你以為你是誰?」 他當然是愣在那邊, 拿著咖啡杯的手看起來氣得發抖。

 

  • 6. 「你有沒有想過, 以前因為你是大公司的高層, 人家來找你不是因為你個人, 而是因為你們公司!」

 

  • 7. 絕大多數的人都沒有這種自覺與體認, 總是認為我在這裡很行,到哪裡都很行; 卻沒有想過,很行的原因是因為我們被授權,吹捧我們的人,就是為了分到好處。

 

  • 8. 竹科的長輩說, 這是「組織價值」, 把一個人與他所在的公司 分離開來, 這個人其實也不算什麼, 因為別人要的是他所屬 組織的利益, 所以巴結的對象 馬上會轉移到繼任者身上, 這是人之常情。

 

  • 9. 之所以會形成這種錯覺, 就在於我們忘了自己是誰, 也不願意承認其實光環是 組織、團隊給予的。

 

  • 10. 一個長輩在離開知名企業之後, 有一次跟繼任者一齊吃飯, 席間遇到了以前很熟的供應商。 當他介紹繼任者給供應商認識之後, 馬上發現自己變成旁觀者,被冷落了, 供應商立刻把繼任者當成主角, 變化之快,他都嚇了一跳。

 

  • 11. 自己已經有很高的利益,分一些來推廣產品卻又吝嗇, 沒有想過通路與人脈的價值遠超過這個小小的產品。 出來做事業不就是要成功嗎? 開疆拓土的皇帝不也都是先講好分疆裂土、百里封侯, 別人才肯拼命的嗎? 誰真的是為了你個人啊?還不就是看在利益的份上嘛!

 

  • 12. 這就是格局問題了, 我們的產品固然有優勢, 我們個人可能也有兩把刷子, 如此構成了典型大頭症, 也是未來失敗的遠因 。

 

  • 13. 產品有生命周期, 時間到了就該放, 在生命期內就要用力去推, 總不能為了計較別人拿多少 就放棄機會吧? 怕別人賺得比自己多, 就會失去全部。

 

  • 14. 別天真地以為大家都永遠相信產品, 永遠相信你個人; 會的,但只有第一次, 時間最長也只有一年, 之後沒人會再相信這一套的。 那些抱怨別人無情重利者, 是否有聽到人家在你背後說: 「別傻了!」

 

  • 15. 有個長輩, 離開原來的工作好幾年了, 卻都還可以「遙控」該單位, 並且磋商各種事情, 甚至影響決策。 我就很好奇, 人已經不在位子上, 沒有實權了, 為什麼做得比在位時還風光?

 

  • 16. 在一瓶高級洋酒的吹捧下, 長輩直接講出重點:就是利益分配。 以前在位的時候可以給小好處, 現在不在位更可以給大好處而不用在乎烏紗帽,當然做得更大了,即使沒有任何頭銜與職權。

 

  • 17. 「別相信自己了,要相信錢!」這是事實, 我也常常跟商場上的朋友直接講, 離開學校之後, 人生只剩兩種朋友會陪伴我們到老死, 一種是推心置腹、兩肋插刀的熱血義氣; 另外一種就是利益先講清楚的君子之交。

 

  • 18. 我們個人的價值, 一定建構於我們背後的光環, 即使是大明星, 也不見得光環是在自己身上, 而在於產生價值的組織與利益分配體系上。

 

  • 19. 這世界還是有美好的友情與動人的故事存在, 不過大前提仍然是我們的腦筋要夠靈活, 別人要拉我們一把的時候, 不要在乎拉我們的手是乾淨的還是臭的, 都快要掉下懸崖的人還在挑三撿四, 那還是掉下去算了。

 

  • 20. 俗話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要謙虛,把握住能帶給自己價值的機會, 把自己當作是 nobody , 才會看見未來的路在哪裡。

2012年7月21日 星期六

產業多元化以活絡經濟

我想台灣企業與產業真的太過渡集中了,尤其是名義上很好聽的高科技。

高科技是好聽啦,但真正能拿出多少競爭力?!

所以啦,說真的~您跟我說:您會USB,您會寫Android ...以我們現在的眼光來解讀,

也是覺得So..So...您還能怎樣?!寫個APP 上傳到Apple Store ?!

大家可以看一下以下影片: 可以直接跳到 12:00 ...然後再等一下Part 2。

其中蔡正元委員說:人家新加坡政府沒有投入任何資金卻創造了許多心的產業與國家收入,

但我們的高科技,搞DRAM失敗,搞LCD 失敗...一個台積電投資那麼大,賺得跟別人也

沒得比...大家可以好好的想想...我們的下一代如何是好?!

----------

講得沒錯:我們不能怪年輕人,我們給了年輕人什麼機會?!

說起這個啦,又要怪起幾年來的高等教育制度,看來我們的教育部真的要加油了啦。

沒有學徒或願意蹲在工業基層磨練一手好技能,看來我們的工業基礎未來堪慮啦。

-----------

【經濟日報╱記者江睿智/台北報導】
2012.07.21 04:02 am

圖/經濟日報提供

經濟部昨(20)日發布6月外銷訂單金額為363.8億美元,年減2.62%,已連續4個月負成長;我主要接單5大地區全軍覆沒,美國接單負成長2.34%,是2009年10月以來首度出現負成長。經濟部認為,7月衰退幅度還會持續擴大,恐怕上演連5衰。

經濟部副統計長蔡美娜表示,全球經濟復甦期程比預期延後,拖累接單表現。展望未來,受到全球經濟成長走低,歐債疑慮未除,新興市場需求減弱,將抑制我未來接單動能。

蔡美娜說,去年7月接單金額高達375.9億美元,是歷年單月第4高,若換算成年增率,今年7月衰退幅度將持續擴大,預估不會超過5%,但7月接單恐怕不易擺脫「疲軟態勢」。

繼5月我對東協接單衰退,創金融海嘯後首度負成長,6月我自美國接單不僅由正轉負成長,也創金融海嘯後首度衰退,我5大主要訂單地區年增率6月全面出現負成長。外銷訂單8項主要貨品,6月也僅資訊及通信產品金額成長,其餘皆黑。

蔡美娜指出,過去2年中國大陸(含香港)訂單平均每月92億美元,6月為90.9億美元,負成長3.63%,低於水準。我自大陸接單自去年12月以來,扣除掉春節期間,一路負成長,顯示大陸經濟平緩。

6月我自美國接單由正轉負,金額為86.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2.34%,以資訊及通訊產品減少1.1億美元為最多。蔡美娜說,訂單減少應是智慧型手機減少造成。

蔡美娜解釋,6月我自美國接單轉呈負成長,主要去年6月基期偏高,為歷年單月第1高,但美國經濟復甦受到歐債危機壓抑,未來必須密切觀察美國接單情勢。

歐洲接單縮幅有減小,6月接單金額為66.5億美元,年減0.39%,蔡美娜說,主因前陣子英特爾(Intel)處理器缺貨,訂單遞延到6月,資通訊產品增加2.3億美元。歐洲失業率居歷史新高,內需不振,加上歐元貶值超過一成,對歐洲未來接單不能樂觀。

6月東協6國接單金額為39.8億美元,負成長0.05%,連2月負成長。蔡美娜表示,歐債危機是否波及、拖累東協等新興國家內需,還須觀察1至2個月。日本接單也呈負成長,但衰退幅度有縮小之勢。

圖/經濟日報提供

【2012/07/21 經濟日報

----
LED、電腦周邊產品 競爭力下滑

經濟部最新資料顯示,我LED、電腦周邊產品在大陸市占率受韓國與大陸廠擠壓,且我主力產品多集中電子產品,不如日、韓產品多元化。

經濟部昨天公布,6月我對五大出口地的外銷訂單全線衰退。仔細觀察我主力產品在大陸市占率表現,雖積體電路、面板等產品與韓國出口相較,未見明顯衰退;但在LED與電腦周邊產品競爭力已亮紅燈。

經濟部官員表示,今年以來,我重點監測30大主力出口產品銷售表現,受景氣影響,多數產品均呈現出口下滑,競爭力不足。官員說,以今年前五月對比去年前五月資料來看,我積體電路產品出口還出現小幅增加,競爭力仍在;甚受景氣打擊的面板,與韓國相較,在大陸市占衰退不多,說明兩大產業實力不差。

反倒是LED出口,這幾年面臨大陸LED廠強勢競爭,加上韓國廠商加入戰局,我市占率出現衰退。在電腦周邊產品一項也備受大陸與東協擠壓,官員指出,這幾年韓國專心作品牌,多數的周邊產品都是在本土自用,已減少輸出大陸。

官員還分析,積體電路屬於我最大宗出口產品,但是對比韓國,積體電路僅排第三,前兩大出口產品尚有汽車、造船,「韓國產品多元,當全球景氣差,就跟著一起差,但我國出口集中在資通訊產品,景氣一壞,我國出口就直接重傷。」

【2012/07/20 聯合報】



----

冷眼集╱還沒有感 就已反感 救什麼經濟?

就在各國紛紛祭出各種挽救經濟措施的此刻,行政院也成立國際經濟景氣因應小組,下令在最短時間內提出「有感」的挽救經濟對策方案。只是政府還沒提出有感刺激景氣方案前,已在證所稅、基本工資等多個案子的處理態度上,再度勾起企業更強的「反感」情緒,再加上財經部會說一嘴好政策,而外顯出來卻慢半拍的決策,實在讓人擔心台灣在這波全球經濟衰退潮後的競爭力。

今年經濟成長率恐不能保2,中研院開出第一槍警訊,從馬總統到行政院到經建會、經濟部,說不急是騙人的,馬總統要求儘速提出刺激經濟對策,陳揆也誓言拿出有感方案。

但是,推出刺激方案應該是政府施政的一部分,如果一方面大張其鼓推出刺激經濟方案,卻同時執行讓企業無法承受的政策,政府自認「有感」的振興方案,反而因讓企業「反感」的施政大打折扣,這算盤是怎麼打的?

例如馬總統點名列為立院臨時會第一案的證所稅,最近又再引起討論,雖然在稅負公平學理上的確該課徵,提出此政策是在經濟表現尚佳的今年第一季,當然可以理真氣壯執行推動,而今國內外經濟情勢一路走下坡,還適合強推嗎?就連受社會尊崇的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都評論此時推證所稅政策真是「有勇無謀」,我們的執政團隊能不能聴進忠言,進而想出一個可以解套的方法,不致讓證所稅的推動,削弱我們拚經濟的力道?

基本工資的議題更考驗政府決策能否機動因應環境能力;靠出口掙錢的台灣於出口不振之際,一向會想要擴大內需以挹注經濟成長,但調整基本工資,提高時薪、微調月薪,有可能大幅增加國內服務業或中小企業經營成本,這讓台灣怎麼在困境中拚經濟?

再看政府口中所說延續上次金融海嘯三挺政策,政府雖然說要對企業相挺到底,但是中小企業仍不時發出悲嘆,景氣已經很難熬,但沒能靠勢的中小企業很多還是受盡銀行刁難。

多年來台灣的經濟發展模式,是由一群靈活的中小企業做為基礎,默默帶動各項經濟發展,如果政府在此次救經濟的決策中又只著眼於擴大經濟規模,迷思於大企業對GDP數字的貢獻,而忽略了雇用全台灣最大多數勞工中小企業,讓這次不景氣徹底沖垮中小企業,那麼此次的傷害可能會超過2008年金融海嘯。

短期急症有急救的方法,慢性病也有慢性病的投藥方式,相同的藥方,在不同的病症時期,下藥的份量及時機,至為關鍵,政府應多傾聽企業的聲音,不要自覺「有感」,結果卻引起反胃,讓經濟病症更惡化難解,那就糟糕了。

【2012/07/20 聯合晚報】


2012年7月20日 星期五

真的?!~賣雞排更好賺?!

講得容易,有誰真的可以壯士斷腕?

要不然,大家都去做雞排算了啦!.........

---

誰能活著走出中國?

出刊日期:2012-07-23

《商業周刊》採訪團隊歷時9個月深入中國,
發現台商聚落正在瓦解:
昆山,一間間工廠被豪宅和購物中心限時驅逐;
上海,世界第二大機殼廠不堪虧損,老闆改行賣雞排……
這將是台商存亡最後一戰!

台商的沉痛告白:雞排比機殼還好賺

 

作者: 王毓雯、蕭勝鴻 | 商業周刊 – 2012年7月18日 下午4:16
 
---
 
中國,即將成為世界第一大國,20年前到對岸卡位的台商,卻正在被趕出中國。

有「小台灣」之稱的昆山台商聚落正在瓦解;原本落在城市中心的工廠被趕到10公里之外;就連做到世界第二的企業都要去賣雞排,沒有利用價值,就是最大的失敗,台商,正淪落這樣的處境。

如果,連最會在前線打仗的台商,戰場是對台灣最重要的中國,這些將軍都打得灰頭土臉,台灣的下一個戰場還能在哪裡?

台商走入尾聲!
勞力密集、高污染廠都不受歡迎了


工廠,是中國過去25年的印記。但2006年後,出口退稅減少、兩稅合一、勞動合同法、十二五計畫工資翻一倍等連串政策,這一路上,中國其實早已敲鑼打鼓,大聲警告台商,你們的黃金年代,正一步步走進尾聲。

兩個計畫也在中國「試點」。一個是「騰籠換鳥」,把籠子騰空,舊的鳥趕出去,讓新鳥進來。很多靠勞力密集、生產效率不高、高污染的行業,都屬於這種不受歡迎的鳥。另一個是「築巢引鳳」,例如深圳改革開放30年後,變成全中國綠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現在她只歡迎金融、物流、高新技術。

台商中有多少是鳳凰?大家心知肚明。20年前因為台灣工資上漲,新台幣升值,活不下去,才會逼著出走到中國;如今同樣的惡夢又來一次,還加上環保、中國都市化政策,要把工廠變成賣場;你不走,中國政府會趕你走;而台商卻是年老力衰,這場仗再也打不下去了。

賣廠案件暴增!
推估未來五年近半台商會消失


富蘭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劉芳榮在大上海地區,承攬三千家台商客戶的法律、會計業務,一年審計八百家公司,是足以觀察華中地區台商的小樣本。

只做台商生意的他,連珠炮似的丟給我們一串震撼的數據,「(倒閉潮)剛剛開始倒而已,明年會加速倒,最高峰應該會在2014、15年。」照此推估,未來五年裡,現存近半的台商會消失,自願退場或慘遭淘汰。

退休、賣廠、轉行、被購併…太多的因素交雜,正在加速台商從中國退出。

賣雞排更好賺!
全球第二大機殼廠照樣虧錢


奐鑫每年產出3千萬台筆電塑膠機殼,是全球第二大供應商。員工有1萬8千人;惠普、戴爾都得靠它供貨,卻從2008年開始虧損。

奐鑫比較幸運,找到「超級雞車」(編按:台中發跡的雞排店,在台灣有多年歷史,去年與奐鑫老闆合資,到中國發展),今年估計會賺人民幣1千5百萬元──比奐鑫賺得還多!

「你說賣雞排比賣機殼好賺,是!」「你說全球第二大廠還賺不到錢的產業,到底有什麼意義?其實我也在想。」奐鑫集團董事暨總經理徐鉦鑑幾乎陷入一個自問自答的困境。

他坦承,其實搬回台灣是最好的,如果廣達他們回來,奐鑫就可以跟著回來,他說,「台灣真的是好地方」。

此刻仍在中國奮鬥的8萬6千家台商,正面臨著最後一役,生死存亡之戰。誰,能夠活著走出中國?

【 更多報導 】

---
 

----------------------------

大陸台商掀倒閉潮五年內消失一半?《商業周刊》披露台商大未來
2012-07-18 18:14
新聞速報
【中時電子報/綜合報導】
「(台商)賣廠,以前一年作五個(案子)、八個就不錯了,我現在一個月可以賣十到十五個,所以我自己也賣得心驚膽跳的,特別今年農曆年之後,瘋了!快倒了!快完蛋了!這很清楚啊!環境變了,不行了。」

富蘭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劉芳榮,承攬上千家大上海地區台商的會計、法律相關事務,今年業務大起飛,卻是因為台商的大退潮啟動;「接手的百分百都是大陸企業」,即使是還存活的台商,「如果毛利率在八%已內,都是極度危險的,因為他還有很多隱性成本沒算進去。」

繼「世界反過來,美國製造in」專題報導後,最新一期《商業周刊》歷時九個月,採訪六十餘人次,涵蓋中國十二個地區,見證此地台商製造業正在迅速凋零。翻倍跳增的工資、競爭加劇的大環境、出口優惠的減少、甚至是中國同業取代等等,讓今年成了中國台商的倒閉元年。

「這一波剛剛開始倒而已。明年會加速倒,一定會超過今年,最高峰應該會在二0一四、二0一五年,因為有些台商它現在還在撐,你知道嗎?拿過去賺的錢,它還能撐啊!」

在昆山,平均一位工人的用人成本,在過去十八年裡,增加了八.七倍,但很多產品,尤其是電子業,卻是加量不加價;增加的成本找誰要?

賣機殼比不上賣雞排,這是典型的例子。全球第二大筆記型電腦塑膠機殼廠--奐鑫,在最近的四年裡,竟然出現三年虧損。奐鑫副董事長徐鉦鑑去年與台灣雞排品牌「超級雞車」合作,進軍中國,今年就能回收投資,區區五十餘家雞排店,比三千萬台筆電機殼還賺。

然而,到底是誰扼殺了台商?

原因一:產業升級,騰籠換鳥

沒有競爭力的產業,沒有競爭力的台商,就是中國政府想要換掉的那隻「鳥」,騰空籠子讓其他鳥進來。

深圳的一家聖誕燈飾台商,是本次採訪過程中,最心酸的案例。總經理在今年二月接獲一紙公文,要求該廠所在的工業區裡,十餘家企業必須在四月底前搬遷,餘下的廠房,將轉而引進軟體產業。但絲毫沒有提到搬遷補償,也沒有協助尋找新廠的計畫,未來只有微薄的租金收入。

這家台商仍在與政府積極斡旋,然而,當我們循線找到總經理時,他非常緊張,「你想問甚麼?我這電話有監聽,我來這裡這麼久了,你知道,台商都有被監聽。」他劈頭就緊張地說,「這邊政府如果沒有配合,他….」電話中掩不住氣憤,來了十多年,「哪有說要搬就搬的?」「你看,政府這樣做,就是要消滅這個產業啊!」

原因二:都市化,拆掉工廠發展商場

很多台商到中國投資的時間早,現在的工廠已經從當年的農田,搖身一變為住宅區或商業區,「星級酒店已經蓋到工廠門口了,當年只是地方小港的沙頭角,已經變成國際級港口。」一位電子業零組件老闆告訴我們,「那是一場寧靜革命,自然而然的改變,」他已經在2008年賣廠退出。

也有政府介入,加速都市化的。素有「小台灣」之稱的昆山,正進行著一場大規模搬家活動。雖然獲得動遷費的補償,但對台光電這類印刷電路板廠而言,搬廠耗時費工,工廠內的管線從天花板埋到地底下,搬一次廠,傷筋動骨之外,新廠還得經過客戶重新驗證,少不得影響業務接單。

台福是台商在福州投資的第一家公司,也是準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接任福州書記後,第一個參觀的台商工廠。當年的習近平才三十七歲,但就在他準備成為中國最高領導人時,這家工廠卻要面對因「都市化」而被迫拆遷的命運。

原因三:環保意識抬頭

楠梓電在昆山的轉投資滬士電子,今年擇定在湖北武漢附近的黃石設廠,原本年中就要破土動工的蓋廠計劃,卻被迫延遲,「今年第四季能動,就不錯了!」滬士電發言人李明貴說。

黃石政府為了招商,特別為印刷電路板廠設立了一個專區,但急著搶業績,沒先作科學環評、與居民溝通,等到一張張的投資合約簽下後,要動工了,附近的養殖漁業卻開始抗爭了。

原因四:中國製造業崛起,取代台商

今年三月,連接器廠宣德公告以廠作價,與來自深圳的立訊合資成立新公司,營運由立訊主導。立訊董事長王春來是富士康在中國的第一批工廠作業員,她創設的立訊在深圳證交所掛牌,身價數十億元。宣德董事長江長霖直言,現在的標的客戶是聯想、中興、華為,要打進這些中國公司,「陸資才有機會。」

---

2012年7月18日 星期三

簡單的一則人性實驗

今天是七月十八日,剛好是七月中旬附近...這代表著有學生畢業了。

當然也有學生考上研究所了...依照我過去觀察的經驗是:

大概從這個時間點開始大概會有一波網路搜尋USB 的熱潮。

就是有人畢業進入職場,然後有人剛好要開始摸USB 的東西,然後呢~

公司的老鳥們,也不一定有時間理您,所以您就得自求多福,反正現在網路發達,

您自己Google 一下,就可以找到相關網路資訊了。

另一種呢~大概就是上了研究所,也找好指導教授了,一樣~基本上要您先找一些

USB 的東西,看看能不能搞一些實驗所需的USB東西。

所以~大概會有一兩個月的網路搜尋的高峰期,我的那一個USB DIY 的網頁瀏覽

人數會比較快速累積。

所以,我們就先下一個Checkpoint ...等到過兩三個月再來看,

這一段時間會比一年當中其他月份的瀏覽人數增加的比較多一點...

純粹趣味的實驗統計。

這就是要告訴我們,江山備有才人出啊,每年永遠會有一批接一批的人跳進來搞這一塊。

從這一個小地方,我們就可以知道我們的產業集中度有多高,短時間內(幾年內~)

不會有任何改變的啦...

我們都慢慢可以體會得到:在這一行裡要成功,要就盡量不要往人多的地方去。

但是呢?!偏偏每年還是有一大堆人往這裡面擠啊...您我又能說什麼呢?!

---

沒關係...再過幾年~當我小孩大學畢業後,如果這種情況不能有所改變時,

我會親自交我小孩子學USB...哈~哈~哈~......... 誰怕誰啊。

反正大家都這麼玩,USB 的東西應該還可以存活一些年吧。

我老了~賈老師也會退休的,我們的產業政策也只能搞這些東西,那還能做什麼?!

當然就繼續搞這一行啊............

所以~您別以為我老了,還只有您學會USB 有多厲害,我還可以叫我小孩子繼續學啊。

......... ......... ......... .........

-----


----

台灣經濟情勢是否已有春燕歸來?沒有人可以給肯定答案。但從去年冬季以來,確實讓台灣人民有股冷颼颼的感覺。台灣經濟結構已陷入「不對稱」的發展型態,亦即當全球經濟復甦時,我們的經濟雖有正向成長,但仍然「別人吃肉、我們僅喝湯」,惟一旦全球面臨經濟低迷之際(如同目前的歐債危機與大陸經濟成長走低),台灣衰退幅度卻不比別人輕,台灣經濟結構已形成「苦情式的發展」。

台灣在1980年代的平均經濟成長率有10%的高水準,1990年代轉為中高成長的6%;進入21世紀,2000年迄今的平均成長率更淪為只有2%至3%的窘境。台灣是小型、外貿導向的新興經濟結構,然而目前經濟發展似已提前落入如同已開發國家的低緩區間,卻無已開發國家的高所得與自主發展的基礎;更令人憂心忡忡的是,台灣經濟成長動力的引擎正在明顯減速中。

台灣的景氣對策信號到今年5月已連續亮出7個月代表低迷的藍燈,形成經濟衰退之勢。特別是,今年上半年台灣出口比去年同期減少4.7%,相較韓國、日本、新加坡、大陸等國家,台灣是唯一出口負成長的國家。同時,牽動未來成長動力的投資——固定資本形成,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第1季,台灣已呈現連續3季的負成長,衰退比率達8%到11%之間,今年第2季的預測也仍無起色。再者,自從去年到今年上半年,我國上市櫃公司的營收已面臨極低度的成長,而獲利卻出現30%到50%的重度衰退。這些數據當然反映在主計總處與各機構頻頻調降今年的經濟成長率,而且台灣的經濟衰退並非僅是受歐債危機與大陸經濟成長降緩的影響,本身的競爭力也在滑落中。

從過去30年的經濟成長歷程,台灣變成苦情式的發展結構,其主因是政府追求立即可見的經濟發展數據、企業追求馬上實現獲利,但是在經濟發展與競爭力的根基奠定不足,紛紛呈現出代工式的生產與「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速食式架構。面對此一經濟結構發展的窘境,政府手中的振興經濟籌碼又有多少呢?從貨幣政策而言,台灣長期的低利率環境與相當寬鬆的資金,即使央行降低利率,其成效相當有限,而且不利於放款風險定價與存款戶的財富。而財政政策呢?台灣政府的名目舉債餘額已瀕臨法定上限,而政府的預算已經被人事支出的自然成長與隱藏性負債(公教人員退休金、優惠利率存款、勞農健保與相關福利)的巨大支出,壓得喘不過氣來,導致政府與國營事業的固定資本形成,已經連續5季的負成長。因此,政府可以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的空間極其有限。

過去20年來政府經濟發展政策未能洞燭先機,使得目前可採用的有效振興經濟政策相當有限,我們僅提出以下幾個建議。首先,有關稅額抵減的相關措施,必須與在台灣投資額度連結。政府要鼓勵在台灣有實質投資的企業,追求在台灣有擴延式的經濟發展結構,而非鼓勵「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模式。其次,政府在過去4年多來,不斷地提出6大新興產業與愛台12項建設的口號,總統或行政院長必須定期地追蹤這些產業或建設的實質投資與對就業的貢獻,而相關計畫的執行,二位首長必須以負責任的方式加速執行,而非推給行政官僚負責。最後,我們建議謹慎提出負責任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在活化國有資產或提高政府舉債上限的一定幅度下,由總統或行政院長宣布發展計畫與落實執行,奠定台灣的長期發展基礎。畢竟,台灣的經濟可不能喪失動能,而我們要追求的是,經濟發展在台灣這個土地上永續的擴延。

【2012/07/18 經濟日報】

 
-------------
 
出口連四跌,危機倒數計時

台灣經濟成長高度依賴出口,最新貿易統計顯示,對外出口已連跌四個月,累計上半年出口衰退四‧七%,在亞洲主要國家中殿後。這不僅反映了全球景氣趨緩較預期嚴重,且也可能是台灣經濟危機倒數計時的開始。

「危機倒數」絕不是危言聳聽,因為:第一,近年出口及其衍生的國內投資及消費對經濟成長的貢獻估算至少占六、七成,出口連跌預示今年經濟成長可能面臨「保二」的強大壓力;第二,出口不振不止是受國際景氣影響,且也是台灣產品競爭力持續下滑的反映,換言之,未來全球景氣即使回溫,部分出口可能也回不來了;第三,出口市場的國際競爭對台灣日益不利,「掠奪者」韓國以競爭者及領先者姿態侵奪台灣在全球各地的市場,「擠壓者」中國大陸則以合作者及追趕者姿態擠壓台灣出口的空間,前有強敵,後有追兵,出口情勢可能從「短空」變「長空」。

事實上,出口不振的徵兆在金融海嘯後已逐漸顯現。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在接受調查的五十九個國家與地區中,台灣出口增長率去年只有十二‧二六%,遠低於其他國家二一‧六五%的平均增長率,排名從第四名掉到第五十四名。

出口情勢日趨嚴峻,凸顯出三個「必須根本改變」的經濟發展核心運作模式。第一個「必須改變」的是高度依賴出口的經濟成長模式:這意味未來經濟成長要有更多的內需與「在地」成分;出口仍然重要,但不能是「唯一」重要。第二個「必須改變」的是「以大陸為工廠」的代工出口模式:也就是台灣不能再長期依賴為國際品牌大廠接單代工,並依賴大陸廉價勞動力、在兩岸形成「垂直分工」的製造出口模式,而須往供應鏈上方包括技術創新、樹立品牌等尋求突破。第三個「必須改變」的是過度依賴製造產品及以美、歐作為最終市場的出口模式:未來要面對美、歐經濟可能長期停滯、需求疲軟的現實,轉而開發新的出口市場,同時也要努力拓展服務業出口,以減少和新興市場國家競逐有限的製造產品市場。

以上三個「必須改變」在台灣已有愈來愈強的共識,但關鍵在如何去做?我們認為,要改變經濟成長模式,核心在政府,國家領導人必須徹底揚棄「出口最重要」的迷思,不要只存速食心態,以新台幣貶值等權宜手段來提振出口,而須從增進人民幸福角度,釋出更多公共資源來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及生活環境,並結合產業發展,創造全面均衡的經濟成長模式。

再者,台商在全球供應鏈上一直側重於「製造」,並和歐、美品牌大廠形成共生關係,尤其是資通訊業,因而改變「以大陸為工廠」代工出口模式,並非容易,卻不能不加速進行。近年大陸工資不斷上漲,生產成本劇增,美國趁勢推動鮭魚返鄉,積極重振製造業版圖。根據美國波士頓集團(BCG)報告顯示,三十七%美國大企業有意將工廠遷回美國,估計未來五年可新增二百萬至三百萬個工作機會,每年創造一千億美元國內生產毛額(GDP)。但重振「美國製造」不是只考量工資,把代工廠移到美國,而是設置自動化、高值化的新製造工廠。馬政府亦正積極推動台商回台投資,並規劃「自由經濟示範區」,吸引台商回流,但唯有以創新重新定位「台灣製造」在全球供應鏈的價值,才能建立嶄新的成功出口模式,擺脫代工陰影。

在拓展出口地區及擴大服務貿易方面,則盡快完成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續協商,加速和新加坡、紐西蘭等洽簽經濟合作協定,以及為二○二○年加入「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創備條件等,都是當務之急;但最重要的須深化兩岸互信及合作,從根本上化解台灣推展自由貿易、擴大出口的阻力。

改變應當是積極有力的作為,但也可能因不圖改變而造成更大危機,最後被迫改變。出口警訊顯示危機迫在眉睫,走出內耗空轉,力圖改變,才能為台灣經濟開創未來。

【2012/07/18 聯合報】